|
雨晴是何许人也?又为什么弄出了个现象来?如同长沙九十年代的琴岛歌厅,又如同十年前的老百姓大药房,均被主流媒体誉之为"现象"。
雨晴是她的网名,到现在我还说不出她的真实姓名。她是靖县的留守知青,高高的个子,胖胖的脸庞,脸上总写着浅浅的甜甜的笑容。让人一看便知,这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阳光的女人。我记得,早在八年前,有人私下里便告知我,"湖知网上有以刘敏为首的四大才女,还有以雨晴为代表的四朵苦菜花。"当然,这都是民间版本口碑流传,当不得真。但既然号称苦菜花,其人生际遇必定是苦难坎坷,故事多多。但到现在,我尚不知其详。
我第一次与她见面,应是在靖县,那是湖知网组织的一次活动。我们吃完饭兴高采烈的上车回长沙时,见她抱着一位女同伴哭得伤心,之后又见她流着泪向我们挥手告别,直至车驰去后不见她的身影。当时我深觉惊讶,她是谁,这又不是生离死别,怎么如此伤情。有人告诉我,她网名叫雨晴,是留守知青,对长沙来的知友特别亲近,视同亲人,特有感情。
第二次与她见面仍在靖县。我有幸参加了朵朵带的团队,往靖县、通道、广西龙胜一游。那天因诸多原因,本计划是六时许可到达的,汽车直到晚上八时方抵靖县城郊。在暗黑无人的三岔路口上,雨晴上车来了,可怜天,她一女人独自站在这路口一个多钟头,等候着我们,恐车行错了道。那三岔路口离县城我们住宿地还有十几里。一上车,她便给人一个熊抱,还有灿烂的笑容和爽快的言语,仿佛站在路口焦急等待的不快,圧根不存在。
这便是雨晴,从不怨天尤人,从不推三诿四,从不说长道短。那种对远道而来的知青朋友的赤热和真诚,连上帝都会动情。这十年中,雨晴恐怕接待了二十多批知青,多者一百多人,少者三五人。她四处奔波,安排所有人吃住,兼职导游。以致有人说,到怀化找雨晴,你便什么也不操心。
靖县知青贝华,退休后自愿到靖县最偏远的岩湾小学支教。2年支教期间,雨晴多次上门慰问,带去生活用品,嘘寒问暖,并且在县城为之拉起一支义工团队,为贝华、更为贝华支教的岩湾小学摇旗呐喊。雨晴还在当地组织了一支舞蹈团队,除了活跃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外,还曾数次将该支队伍拉到长沙,与湘知公益朵朵团队联欢。她还将当地村民请到长沙,与长沙知青联欢。为了这些无名份、无酬劳、无好处的社会活动,雨晴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借用毛太阳曾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只做好亊,不做坏亊。一辈子只做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好事,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呀。在笔者眼中,雨晴便是这样的人。
今年五月份,雨晴在长沙医院被诊断为脐带管癌。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不多见的恶性癌症。这消息顷间在知青中传遍。知友们纷纷上医院看望,一天几批人,一次十几个,病房内常被挤滿探视者。以致医生和护士开始以为她至少是省级领导夫人,知情后深觉震惊感动。由于她社保关系在靖县,异地医疗必须先垫付费用,且报销额度不高。加之罕见的病例和高不可测的手术医药费,这让雨晴及其儿女陷入困境中。她不是高官巨富,这些年,她为了上述众多的社会事务无私奉献,家中又怎能有积蓄。
好人遇难,怎么办?怎么办,大家相帮。首先由靖县知青和湘知公益朵朵团队发起捐款,顷间在知青中燃起燎原大火。知青们通过微信群和各自的活动团队和人脉,发动捐款纷纷解囊相助。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不到十五日,竟然获得五万元之多的捐款。这样,雨晴便得以动手术了。这其中,远在珠海的贝华,捐出极富含意深情的6699元,另一位在省农科院工作的知友捐出一万元。靖县闻人麦庆泉也采取另外的方式予雨晴住院开刀以帮助。而朵朵团队更是不遗余力,除了发动捐款、组织人分批看望外,雨晴出院后在外租房期间,还安排人自动报名,轮流值班侍候。 这是群什么样的人啊,他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们不亲不故,他们没有上下级关系或工作关系,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经济利益,为了一位普通的留守知青,牵动着上万人的心,近千人捐款,近百人为之四处奔走,数十人侍候左右。
这便是“雨晴现象”。
雨晴手术后第三天,我去看望她。她躺在病床上,哪怕一点点最轻微的动作,都引起她剧痛。她咬紧牙关尽量不发声,忍受着剧痛。这是个坚强而不愿麻烦他人的女人。她含着泪水对我说,"受了这么多人、这么大的恩惠,我今生今世何以得报答呀……"我的回答是:"恰恰相反,这是别人给你的回报,是你这么多年来为大家无私奉献的回报,你没有什么不安的。因为,人在做,天在看。其实,什么人,做了些什么事,各自都心里有数。这天,应是众多获你关注帮助的人和团队。"
这也是笔者对"雨晴现象"的思考和浅探之一。
知青,这是共和国特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特殊群体。按雄鸡报晓君的说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群体。"知青情结,除了回味当知青时苦涩青春期的人和事外,更多的,应体现在"后知青时代",即返城后。"这是沅江知青郑文斗的提法,笔者深以为许。湘知公益是以知青为主体的草根团队,毫无疑问,其连结纽带便是"知青情结"。无论是胡子敬还是何清华,也无论是远在海南的童石军还是房地产啇欧阳增凱,都因此情结而倾力帮扶贫困知青。"雨晴现象"同时告诉我们,任何付出都会有收获回报的,不是不报而是时间未到,或以其他形式回报。中国慈善界名人、伦理学博士卢德之曾说过,"慈善人并没占据什么道德制高点,仅是在帮助他人同时,提升了自己,洗滌了心灵,如此而已"。我认为,这便是另一种形式的回报,也应是"雨晴现象"的浅探。
写于九九公益日之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