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坚一老松 立根原在沩山中 ——《稀年杂录》读后印象
一 历久弥坚沩山中 11月8日上午,冬阳和煦,我在走马楼面粉店参加了湖知网友陋庐若谷(黄沃若)先生的《稀年杂录》赠书会。9点刚过我来到该店,随后杨柳岸、李耕、猴哥、志龙兄、枫树林、湖妹、安哥、白象、朱心焕等十余网友陆续到达。站长笨笨牛也抽出时间赴会,让沃若兄高兴不已。 沃若兄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的戊子年,他在母亲腹中提前听到了解放新中国的隆隆炮声,幼小的心魂溢满了五星红旗明媚的阳光,祖国母亲坚毅前进的脚步从此伴随他赤诚而胆荡的一生,升华着他这颗挚爱文学的不老之心,最后定格为守护缪斯殿堂的一株忠诚不渝的苍松。 沩山乡隶属于湖南宁乡市,位于宁乡西部,东与黄材镇接壤,南与巷子口为邻,西靠安化县大福镇,北接益阳桃江县松木塘镇。距宁乡城58公里,总面积73平方公里,人口上万(三国时沩山乡境属新阳县),乡下辖一区四村。沃若兄1969年从长沙下放到宁乡沩山,那块奇美的土地流下了他11年青春的汗水。他难舍第二故乡的热土和乡亲,毅然选择了留在宁乡沩水工作,退休后仍居住宁乡。 我初识沃若兄,是在去年仲夏的关山镇“关公研讨会”, 那天一早,善解人意的耕兄驱车接我去关山,说届时可见到沃若兄。由于疫情我已经很久没有出门,听说夏游兼会文友,当然高兴。我俩沐浴着仲夏的晨风,经过南湖路隧道后驰往目的地……车子走了60多公里,终于到了“关山风景区”,马路两侧绿树葱茏,路边碧潭水波淼淼,我的心灵顿时享受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恬美。 关山景园大门右壁有沃若兄题写的《关山赋》长文,我们走进园区,“关公忠义精神与湖湘文化研讨会”即将召开,我俩在会堂前等来了参加“研讨会”的沃若兄,我久慕他的文才,机不可失,赶紧与他合影一张。 三人闲聊了一会,沃若兄要去开会,我和耕兄便去参观了按照三国故事和人物布置的人物画廊景点,园中除了关公的系列故事,还有赵子龙大战长板坡等武将的雕塑,甚至不乏貂蝉拜月的造型……这个历史景点园设计得不错。下午我们从县城绕回长沙,在车上我对耕兄说:沃若兄虽然满腹诗书,话却不多,足见是一个谦谦君子呢——这是他给我的最初印象。 二识沃若兄,是今年上半年一天,耕兄又带我和一些湖知网友去关山公园游览了一次,由沃若兄夫妇引领,一行人惬意玩了一天。 二 著作等身一老翁 沃若兄的文学创作起步早,早在1975年,下放在沩山的他,短篇小说《女站长》就被湖南日报收入集子出版。中年以后他任宁乡日报总编辑兼社长后,陆续出版了一部部的著作:如2014年出版的《诗轮回》,2015年出版的《关公战长沙》(长篇小说),近些年出版的《人性论幽》(长篇小说)、《走过香山》、《我心安处》(散文集)……《人性玩幽》我没有看过,《我心安处》粗略浏览后,觉得不论是在“人”的部分,还是在“世”的部分,都充分展现了作者广博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学素养,特别是在思想的境界上,作者那颗耿直之心跃然纸上,艺术技巧更是炉火纯青,几无瑕疵。 乃至到最近这本《古稀杂录》,他前后已经有十多本著作问世,不少诗词、论文还没有归拢整理——每想到此,真叫寥寥无几成果的我汗颜不已。 翻开《稀年杂录》一看,第一辑《冥思偶得》以日常生活的散文为主;第二辑《朋友三四》以写人物的为多;第三辑《附录》分为作者的“诗联诗歌”和“友人寄评”。书中有作者叙说的人生磨难,有随笔抒发的生活感悟,有趁兴出游的旅途景色,还有诗与远方的未来期待——他以运用自如的手法,驾驭着文学的翅膀,翱翔飞往缪斯的彼岸……以此来反映自己对过去的青春岁月的缅怀,表现对未来事业的憧憬。楊柳岸获赠书后喜不自禁,吟诗祝贺《稀年杂录》发行:扎根沩水老知青,稀年杂录话生平。腹有诗书亦本色,不忘家园扶新人。宁乡日报三湘耀,著作等身星城闻。沃若瑶林游学海,热心公益枫正红——贺诗真实地概括了沃若兄成果卓著的平生,也表达了我们的钦佩之情。 如果说,沃若兄的小说的特色是思想深邃,手法纯熟,那么,他的散文更是闪烁着智慧的灵气,透现出善良的人格魅力。这从《稀年杂录》的第一部分“冥思偶得”的生活散文中即可看出,如《妻说》、《告别母亲》、《轮椅上的立者》等……其实仔细阅读后,会发现沃若兄的古体诗词具有极高的造诣,那简直是达到了运笔自如、出手成章的程度,没有深厚的学养,没有纯熟的技巧,一般作者无法达到这种地步的。我虽略知一点古代诗词知识,却不会写格律诗,故不敢妄加评论。我爱新诗却写不好,然而,擅长旧体诗的沃若兄也能将新诗写得如此轻灵飘逸:在天的尽头偷看/你与浪花的吻情/窃窃地扯下一片/那上面/居然有盘古的胎记(《南海的云》)……可见作者新诗也写得很动人。古话说文如其人,确实如此,我从沃若兄的这些书中,真正感知到了其人品的高尚,其文品的真诚;在接触中察觉到他做人的低调,为人的睿智,以及工作的务实,追求的执着等等方面,君之风骨、才德,堪为吾的楷模,难以尽述也! 勤勤恳恳的工作,对党对乡民的热爱,使他取得了非凡的成果,也获得了人民给予的荣誉,他曾被选为湖南省人大代表。由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和成绩,他出任宁乡日报总编兼社长直至退休,后为宁乡县诗散文协会会长,加入湖南省作家协会,经过不懈的笔耕,发表各类作品200多万字,出版小说、散文、诗词专著10多本。 三 扶助新人弟子尊 与此同时,除了耕耘文学园地外,沃若兄热心于公益事业,特别是热诚勉励后辈,晚年以来,一直不遗余力扶助当地文学青年。例如:为《稀年杂录》写序的易柯明就是他的有为弟子,还有女弟子周雪辉等人……易柯明已成为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述颇多,独成风格,提出“破维”之立论,实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辈矣!周雪辉更是感念黄沃若的提携,非常珍惜与恩师的这种文学缘分,她说:“老师德高望重,我敬重仰慕他已久……”私下,她则亲切地称沃若兄为“老爷子”,老爷子于是将这位女弟子拉进了宁乡市诗散文协会,还亲笔写了《一株小草在歌唱——周雪辉印象》,鼓励弟子,使她从此走上了文学之路。 作为宁乡市文艺界德高望重的长者,黄沃若的名字家喻户晓。在他的周围,聚会了一群文学青年,出现了刘一鑫、胡大海、王超群、杨宗义数十人,他们在微信群聊文学,话艺术,互相学习、提高,已成同仁圈内的佳话。胡雅婷赞扬老爷子说话幽默,克己待人,特别是他的“力捧新人,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精神可贵——从这里可以看出:沃若兄这位文学事业的耕耘者,正在为后辈新人的成长奉献着他余生的心血…… 在此衷心祝贺:沃若兄古稀之年后跃马扬鞭,更上一层楼!同时也期待:宁乡市的文学园地,诞生出更多的文学奇葩! (写于2022.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