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忆旧之四】看西洋镜
西洋镜,当年在长沙街头巷尾均能看到。小贩身背一“大木箱”,木箱上挂着几条极轻便的木条凳,手里拿一面小锣。这就是西洋镜的全部家当。小贩在街头巷尾敲着小锣,后面跟着一大群“小屁股”。到了一个比较宽敞的地方,放下木箱,架好,摆下木凳。他就开唱了:“喂-----,看又看远吶,望又望得清。又看那赵一曼带头打冲锋。(白)喂,看赵一曼带头打冲锋啊。(唱)喂------,看又看得远呐,望又望得清,又看那洋婆子洗澡打蓬蓬。(白)看洋婆子洗澡打蓬蓬!”其实就是西洋女子穿着比基尼在游泳池里游泳的图片,当时这样的照片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锣声一响,顿时就吸引了不少的小孩子。当然看热闹的多,真正准备看西洋镜的少,因为没有钱。只要花上两百元,就能把眼睛对着那木箱的小圆孔,看里面的画片。小贩则根据画面上的内容编成歌曲,打着锣,高声吆喝:“往里那个看来,往里那个瞧啦,又看那董存瑞炸碉堡……”“得---------!又变了啊,喂,又变了。又看狗熊抱美女。”里面的画面没有主题的,什么照片都有,全凭那小贩嘴里去瞎吹。 小孩子好奇,又被小贩那说唱深深地吸引住了,不惜花上好不容易得来的二百元,凑上前去看“西洋镜”,其实就是平日我们所见到的几张画片。被舌如巧簧的小贩一唱一说就“神”了。观看的时间也完全是由小贩来定,如果当时没有什么人等候,那他就让你多看会儿,他也就不冷场;如果人多在等候,那他三下五除二就把你打发了,两百元一下就打漂漂了。 随着西洋镜的出现,也有了一点关于西洋镜的歇后语。如:瞎子看西洋镜——白费功夫;戳穿西洋镜——不值半文钱;独眼龙看西洋镜——一目了然;烂眼睛看西洋镜——越看越穿。 多年不见西洋镜了,有时回想起童年的生活,往往就会想到“看西洋镜”。那还是蛮有味的啊。现在比西洋镜好的东西多了,电视、电脑比比皆是,但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影响怎么样呢?武打、凶杀、畸形的爱情充满了荧屏。我们的影视工作者不光要经济效益,更应当注意到社会效益,才对得起艺术家的良心。 长沙市步行街上搞了个铜塑《看西洋镜》,真是塑得栩栩如生,与真实生活几乎一模一样。我猜想,作者的年龄应当比较大,没有生活是塑不出这么逼真的作品的。感谢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儿时的回忆,留下了民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