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50年】— 追思与怀念 大山里静静地站立的墓碑
荒草里掩埋着沉默的土堆 那一场暴风雨铺天盖地 把多少年轻的花季粉碎 把多少花季粉碎
悲壮的歌声把我的思绪带到了2012年在浏阳马战乡黄才幸墓地祭奠的那情景。黄才幸是长沙市一中64届高中毕业生,品学兼优,是一中公认的才女,在强调阶级斗争,家庭出身成分的64年,高考成绩优异的她却没有被大学录取,同年10月响应号召下放插队到了江永。文革动乱时期她转点到浏阳,到浏阳不到半年,1969年8月19日不幸因公车祸遇难,时年二十二岁。 才幸离开我们四十多年了,江永知友、浏阳知友、马战的乡亲们痛惜她、念着她,为她捐资重修了墓地,2012年5月31日再与专程从国外回来的才幸亲人一起在才幸墓前祭悼。鲜花挽联、哀乐声声,以表达对这位英年早逝知青姐妹的哀思。 1964年前后,长沙市6000青少年分数批下放到湘南江永县务农,今年是长沙知青上山下乡江永五十周年纪念年,在这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格外怀念那些没能熬到今天,那些长眠于异乡早殇的知青兄弟姐妹,他(她)们的名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1965年元旦前夕,高泽源林场知青汪必信到广西为林场采购工具,在回林场步行途中,经过湘桂交界、地势险峻的都庞岭,因气候恶劣,冻死饿死在大山里。 1965年元月4日半夜,江永大远公社凤下塘生产队发生的一场大火,吞噬了两位女知青年轻的生命,她们是王美德、余明辉,时年均十七岁。起火的这栋木房, 楼下堆满了为生产队耕牛准备过冬的草料,楼上住的是知青,那天夜里当大火烧起来,两位女知青睡梦中还没待清醒就命丧黄泉。 1967年8月17日那天,江永农艺队知青王百明,与一知青朋友在县城一家饭店吃早餐时,闯进几个农民,手上的鸟统与大刀一齐对着了他们。来人喝道:“谁是王百明!” “我就是……” 王百明一边应答着,一边站起来从衣兜中掏手帕。 “打死你这个地主狗崽子!”枪声砰然响起,王百明猝然倒了下去,躺在血泊中还在抽搐着的他,手里正紧握着一条小手帕。 1972年5月23日,参加修建江永沅口水库的知青陈天柱,因天气闷热,劳累了一天的他到水库洗澡游泳,那天水性极好的他却没有从水库中爬出来。 还有...... 不忍心再写下去!我的心好痛! 汪必信本不该这样倒下的,那天他肩扛十来把锄头只身从广西动身回林场时,有经验的民工预测近日内有大雪封山,再三劝他过几天天气好转与大家一起走,但他惦记着林场造林任务紧,赶回林场的决心已定,不肯改变,就这样酿成悲剧。二十二岁的汪君是为江永农林建设献出生命的知青第一人。 汪必信因公殉职,知友陈群作诗悼念:
红石源中饥寒迫,
传来噩耗天昏黑.
知青史上永留芳,
长与青山共魂魄。
那两个被大火吞噬的知青姐妹王美德、余明辉,是陈广生兄的文字为我们还原了惨案:木屋楼下堆满了为生产队耕牛准备过冬的草料,楼上住的是知青,那天夜里当大火烧起来, 若不是身处在那样险恶的环境,美丽的花季少女命运怎会如此惨烈......
王百明是我们熟悉的知青诗人,他激情似火,他的诗极富感染力,我喜欢读他的诗句。一个二十二岁、才华横溢的青年,无辜地倒在血泊中,死在那荒诞黑暗的年代,痛彻心扉啊!
从陈天柱的亲人朋友回忆中,我们知道天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天资聪颖,特别爱学习,酷爱文学。水性极好的他那一次怎么就没有从水库里爬上来呢?!有朋友说,源口水库的水特别冷,水底有旋涡。24岁花样年华的他就这样走完了短暂的一生,让人扼腕长叹。
写这篇帖子,我心情沉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让多少的家庭支离破碎,让多少青年对未来理想的追求落空,那真是个该诅咒的时代。想起知青中英年早逝的兄弟姐妹,上山下乡时他们的年龄十七八岁,小的只有十四五岁,还是懵懂少年。他(她)们中有的遭遇一次突然地意外,就被夺去了生命,这其中有死于车祸、火灾、溺水等,还有的死于伤病,更有知青在文革动乱中被迫害致惨死,他们的生命之花还没来得及绽放就凋落了,长眠在那异乡的土地上,他们是父母亲人、朋友心中永远的悲、永远的痛。
前几天江永大远公社知青聚会纪念下乡五十周年,大远知青郑哥在湖知网发帖写道:
“五十年,天若有情天亦老。感谢上苍,我们仍健在。我公社纪念50周年聚会的首项程序,就是为下乡到江永大远非正常死亡的四位知青默哀一分钟!其中包含被大火夺命的两位女知青王美德,余明辉,另一位火灾中侥幸逃脱的邓胜梅严重烧伤被退回原藉,据说困苦异常,已于2007年(?)去世!”
看了郑哥的深情报道我很感动,共同的经历使知青的心相通,在我们纪念下乡五十周年,在这欢聚的时刻,深切怀念不幸早逝的战友,让我们献上一柱心香,战友们在天之灵安息吧!
在纪念下放江永五十周年之际,谨以这篇小文表达我的心情,不仅是对那段艰难岁月及英年早逝知友的追思,更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江永知青是下放时间最早、下放时间最长的群体,经历了五十年风风雨雨、艰难苦楚,我们格外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珍惜余下的时光。如今的我们虽两鬓如霜,但精神健硕,请看江永知青老来凤、老来乐俱乐部的朋友们激情飞扬、载歌载舞吧!我想这就是知青岁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知青朋友们,让我们振奋精神,欢乐同行,勇敢面向未来的日子!
写于2014.10.16
此帖中资料引用,《异乡.故乡》张石安君文—纪念汪必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