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瞄准“头顶”的千亿市场:国内2.5亿患者 人均消费近3万 据了解,目前,针对于脱发领域有两大治疗方式:一是涂抹防脱生发药物,二是进行毛囊移植的植发技术。这两者都可以对脱发起到一定治疗作用。 纵观当前脱发治疗市场,近年来规模急速扩张。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毛发医疗服务市场2020年的规模为184亿元,预计以复合年增长率22.3%的速度于2030年增长至1381亿元。 另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当前有2.5亿人有脱发的困扰,其中90后占比高达39.3%,80后人群占比37.9%。 也就是说,年轻人“秃”然而至的烦恼催生出千亿蓝海市场,也引来国内各大厂商、药企以及投资机构纷纷入局,加紧布局抢占市场。 一级市场方面,据此前相关统计,2021年下半年以来,包括硬核制药、可氏利夫、特科罗生物、StemsonTherapeutics、Revela等在内的多家创新企业获得融资,押注方包括了红杉、IDG、天图投资、元璟资本、鼎晖VGC、MakiVC、MontageVentures、K5Global等知名投资机构。 二级市场方面,目前国内有8家企业涉及脱发药物,分别为已上市的三生制药、振东医药、开拓药业,未上市的和其瑞医药、博士伦福瑞达、京卫制药、美达康华以及美商医药。而主打植发技术的机构,则包括被称为“植发第一股”的雍禾医疗,正在冲刺上市的大麦植发、科笛集团,以及正在布局上市的新生植发和碧莲盛等。 具体到药物防脱市场上,《2022中国脱发生发品类白皮书》中显示,从2020年至2022年,外用生发药品消费规模与消费人数持续增长,其中线上消费规模涨幅达到170%,得益于购买人数提升,MAT22Q1(2021年第二季度到2022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外用药市场规模达2.89亿元,同比增长50.2%。 而植发市场上,据雍禾医疗2022年报,随着美学植发的出现、植发种类选择的多样化及服务创新,中国植发客户群将从脱发患者扩展到大量寻求通过医学治疗改善外貌的消费者群里,预计到2030年将带动中国植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756亿元。与此同时,近年来女性患者在植发患者中占比呈现增长趋势。与男性的功能性植发相比,女性植发更多为美学的改善性植发。 雍禾医疗2022年年报显示,去年植发患者的平均消费约2.63万元,而这一消费情况在2018-2021年分别为2.61万元、2.78万元、2.79万元、2.66万元。可以看出,尽管相较过去三年,雍禾医疗的人均植发消费略有下降,但整体波动较小。 3、惊险的植发黑幕:价格虚高、资质造假 行业普遍“重营销轻研发” 庞大的植发市场背后,充斥着各种治疗及培训机构的违规非法掘金之路。 2019年,有媒体暗访调查显示,有植发培训机构负责招生的“老师”在招生时直言“三天包教包会”,而培训内容包括毛发移植技术的演变、植发现场观摩和实操练习等9项内容,费用6800元。培训完成后却不会颁发任何植发证书,对此“老师”称“在有的电商平台上,花几十块钱就能买到。” 另一家机构高达7800元的培训也宣称理论课仅需三天即可速成,但令人更为瞠目的是,学员从理论课到实操课,全程仅学习了两天,就被告知“结业”。 而具体到植发手术的实操上,不仅麻药配比毫无章程、手术室毫无消毒流程,“老师”甚至还表示仅“一个针头、一把镊子”就足够。训练内容就是“老师”带着四五个同样没有医师资格的“学员”,直接在人头顶上操刀“实践教学”。 但事实上,想成为一名正规的植发医生,首先要有整形外科或皮肤科的医师执业许可,并在正规医院植发科室培训,才有可能开展这种手术,“整个过程起码要5到7年的时间”,某整形医院医生表示。 新华社也曾援引数据称,全国会做植发手术的医生,不到真正执业者的1/10。有些不正规机构宣传的医生主刀仅是挂名,实际手术却是由速成医生完成的。 之所以会出现鱼龙混杂的植发手术从业者,是因为其背后的巨大利润诱惑。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植发价格高低不一,一个毛囊单位价格多在10元到20元。如果一次植发数量达到3000个毛囊单位,则意味着花费在3万元到6万元。 有从业者曾揭示行业内幕称,“我们植发的价格每根从5块到40块不等,你们怎么样定价,实际上取决于患者的经济水平。” 不仅如此,上述从业者还揭露了一条行业潜规则:在手术时,每次取出的毛囊会暂放在一个盛着生理盐水的弯盘里。“这种生理盐水,你也可以告诉患者是培养液,可以多收两到三千元的费用,很多医院都是这么干的。” 除行业黑幕外,消费端也充斥着大量投诉。搜索某投诉平台可以发现,以“植发”为关键词,该平台上共出现数百条投诉内容,其中包括新生、大麦、碧莲盛等多个品牌。 图源:黑猫投诉 以上市的雍禾医疗为例,植发的消费者投诉多围绕着植发失败、企业虚假宣传、植发没有效果、毁坏毛囊等问题。 图源:黑猫投诉 而投诉量最多的新生植发,其投诉原因还包括公司破产倒闭、跑路、诱导消费者第三方贷款等等。 图源:黑猫投诉 行业乱象和消费者投诉之外,众多植发机构还普遍存在着“轻研发重营销”的现象。 以大麦植发为例,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大麦植发销售费用分别为5亿元、4亿元、5.2亿元,销售费用率分别为67%、52.2%、51%。2022年前7个月,公司销售费用为2.1亿元,3年7个月共计花费16.3亿元。而同期公司在研发上的开支仅分别为650万元、460万元、480万元和290万元,与销售费用相比杯水车薪。 而已上市的雍禾医疗也存在这一问题。年报显示,2022年雍禾医疗的销售及营销开支为7.67亿元,尽管与2021年的10.73亿元先相比减少了28.5%,但营销费用率却创五年来新高,高达54.27%。而Wind数据显示,2018-2021年,雍禾医疗的营销费用率也不低,分别为49.58%、53.11%、47.57%、49.43%。 对比之下,雍禾医疗研发费用率甚至不足2%。数据显示,2022年,雍禾医疗研发开支为1850万元,与2021年的1416万元相比,增长30.6%,研发费用率达1.3%,而这已经是过去几年的最高值。 当可怜的研发投入遇上高昂的营销获客,这种看似畸形的尴尬对照或许是当前植发行业乱象不绝的根本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