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知青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35|回复: 8

《长沙城市记忆》柳建球卷(89)书院路记忆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7 07: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沙城市记忆》柳建球卷(89)

书院路记忆①

  长沙书院路位于长沙城南路和老火车南站之间,北接城南路,南连南湖路金盆岭,全长约3000余米。
  书院路始筑于1951年,系在惜阴街、大雨敞坪、书院坪、大椿桥、同仁街等旧街基础上扩建而成,初名南长路,1966年改称书院路(因古城南书院遗址,即今湖南第一师范位于路侧而命名),是长沙城南的一条南北向重要的大马路。在没有韶山路之前,是长沙向南到湘潭的唯一大通道。

通往长潭公路的要道

  书院路是过去长沙出南城通湘潭的长潭公路的要道。1913年,湖南人修建了被誉为“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标准汽车公路”——长潭公路,使长沙、湘潭这两个当时湖南最大的城市之间,除了有水路交通外,又有了陆路交通的便利。它在我国公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标志着湖南现代公路运输的开端。
  长潭路的起点,就是辛亥革命长沙“打响首应第一枪”的、原第二十五混成协新军驻扎地协操坪。然后经韭菜园、黄土岭、新开铺、大托铺、暮云市,跨越粤汉铁路,再经易家湾、团山铺、五里堆至湘潭市对河(东岸)的盐码头止。这条路线,有一大半是沿着原来长沙到湘潭的驿道延伸。这条公路的修建过程可谓“饱经风霜”,从开工到竣工,经过四兴三辍,历时9年。   
  书院路过了金盆岭在新开铺就上了长潭公路。后来,长沙又在东郊新修了韶山路通湘潭,从书院路出城走长潭公路到湘潭的人和车便不多了。后来长潭公路长沙段便被改成了书院南路。当然,和我现在写的书院路没有关系,所以从略。

碧湘街与湖南第一家机制卷烟厂

  书院路北头最在名的单位便要数长沙中医医院,长沙中医医院过去叫南区医院,现在成了长沙八医院分院。长沙中医医院的骨科比较有名,我女儿小学三年级时,不小心腿骨脱臼,我便用单车载着她从北门到南门外长沙中医医院看骨科。那里医生确实医术不错,当场通过推拿便让脱臼的关节复位,并搽好药,还教我一些按摩手法,让我自己回家帮女儿天天推拿几遍,不必  再来。又省时间又省钱。要是现在,只怕没有这样好的事。
  过了长沙市中医院,便是长沙南门外有名的东西向长街碧湘街。碧湘街东起黄兴南路,西止楚湘街,书院路将街截为两段,东段名上碧湘街,西段名下碧湘街。
  五代马殷之子马希范在此建碧湘宫,街因宫而得名。宋时宫尚在,宋诗人陶弼有咏碧湘宫诗云:“城中烟树绿漫漫,几方楼台树影间。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成山。”据《冷斋夜话》载,宋黄庭坚曾泊舟江边碧湘门留止一月。宫及门今均不存。清咸丰间,太平军曾据此街攻城。1927年创立的湖南第一家机制卷烟厂——华昌烟厂设在碧湘街。
  华昌烟厂:1927年,长沙商人彭虞阶在碧湘街开办了湖南第一家机制卷烟厂——中国华昌烟草公司,推出“曼丽”、“岳麓”、“革命”等品牌。但因当时英美烟草公司占据市场,加之政局不稳,卷烟税过重,1930年烟厂便被迫歇业。直到1940年全面抗战期间,外地纸烟来源中断,彭虞阶看准机会在邵阳恢复办厂,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至长沙上黎家坡巷,改名兴中烟厂。1953年,该厂因公私合营并入华中烟厂,1956年迁至郴州,成为今郴州烟厂的前身。——湖南城市记忆团队整理
  记得1967年我从农村回长沙躲武斗,曾给人推板车时,到这里拖废烟纸到酱园用。
  清时这里有一家酿酒作坊,《湖南方物志》云:“近日商贾以碧湘外江水造酒,不减吴中佳酿。”曾有资料说,离碧湘街不远的西湖桥地下有含水层一直通长沙有名的白沙井,说这是一条水脉。所以是不是这里的酒是西湖桥地下水层的水也未可知?
南门口本是长沙城比北门口还要热闹的地方,和南门口相邻的碧湘街当然也相当热闹。就是现在,上、下碧湘街还是长沙最热闹的集贸市场之一。

长沙有名的戏窝子

  过了碧湘街,是一个大上坡,坡顶上靠西有个大单位,那就是湖南冶金厅。其实,我一个平头老百姓知道什么厅不厅的大单位,只是这个单位有个大礼堂就在书院路边,有次别人送我一张电影票,是南门外文化电影院分院的。我不知这文化电影院分院是什么地方,便提早动身去现场察看,到那里一看,原来就是冶金厅的大礼堂。为了充分利用,也为了解决南门外居民看电影难的问题,便在这里设立了一个电影分院。
从冶金厅往南下一大下坡便到了现在的劳动西路,也就是原灵官渡巷。灵官渡对面的一个长沙有名的地方,那就是原长沙南区文化馆。南区文化馆位于书院路东边的光裕里和青山祠相交处,是长沙有名的戏窝子。
  文革后,文化生活在长沙比较低沉,各大剧团都没有什么演出活动,也拿不出多少好的剧目。一大群爱好戏剧的人们便聚集在当时还蛮冷清的南区文化馆,自娱自乐,唱起的老戏新戏,慢慢地便开始从唱段子到排全本。这些人是运气好,碰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政府鼓励文艺百花齐放,所以这里便名气大了,慢慢便被长沙人称这里为戏窝子。还组织了戏曲汇演,这便是后来著名的长沙映山红民间戏剧节。
  “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原是长沙的“戏窝子”南区的地方文化馆创意兴办的群众艺术活动,1989年创办伊始,意在汇集周边的民营剧团一起在南区演出以丰富当地民众文化娱乐生活,是民间自发与自娱的社火、集市之类的“文化大集”。由于所邀请的剧团平时就在附近流动演出,观众很熟悉,对他们感情也很深,演出剧目均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因此当地观众参与程度很高,活动深得民众的好评。
  随着这项活动影响渐渐扩大,主办者开始尝试着将参演剧团范围扩展到长沙市以外,邀请外地甚至外省民间剧团前来参演,但是剧团以及剧目的选择,仍然以观众的趣味与爱好为主旨,它不仅为当地民众提供了更丰富的戏剧欣赏机会,同时也带动了当时戏剧演出市场的持续繁荣。
  现在劳动西路和书院路相交处还立了一个路牌,叫做长沙剧院街,指的便是通向原南区文化馆的那条路。

由义巷的大庆豆制品厂

  过了长沙戏窝子南区文化馆不远的书院路边,有一条小巷叫由义巷,离第一师范大约300米,这条巷子里有我们长沙市蔬菜公司大庆豆制品厂。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沙的豆制品都是归蔬菜公司管,全市的香干便归公司四个豆制品厂生产:我所在的湘春街总店管二个厂,即外湘春街的大立豆制品厂和通泰街豆制品厂及浏正街的东强豆制品厂和书院路的大庆豆制品厂。
  1989年,我曾在大庆豆制品厂短暂地工作过几个月,因为这里的厂长周鼎琪是我的老同事老朋友。当时我因在国营北正街酱园当经理,由于计划经济不敌市场经济,我便败下阵来,就躲到周厂长这里喘息一阵。几个月后,我喘过气来,便调到了肉食公司继续奋斗。
  在大庆厂期间,因为我的工作轻松,每天只要工作二个小时便没事了,于是,我便到周围大街小巷串着玩。这周围的灵官渡、祝威岗、锡庆街、向家巷、沙河街、妙高峰、青山祠、光裕里、裕农街、碧春巷、麻园塘、书院巷等 ,我都走了个遍。因我家长住北门,对南门外一点也不熟,所以趁着有空,便来熟悉一下这里的大街小巷。要是走得远便到大椿桥、裕南街、东瓜山和糖坊巷去走人家。上述老街巷都有着浓郁的历史气息,现在都被修整一新。

城南书院和第一师范

  大庆豆制品厂过去便是书院路上最有名的湖南第一师范。第一师范的前身便是长沙古老的城南书院。
  城南书院位于长沙城南妙高峰下,始为南宋名相张浚(1097-1164)任判潭州(今长沙)时的邸宅,建于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其时,全国多地兴办书院,张浚亦将住所命名为城南书院,并亲书榜之。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张栻(1133-1180)在此收徒讲学。1167年,因朱熹来访,与张栻共同讲学论道,城南书院声名远扬。——湖南城市记忆团队整理。
  乾道三年(1167),朱熹自闽来访,与张栻会讲于岳麓、城南二院,会讲之余,朱熹与张栻各有唱和诗10首。张栻《月榭》诗有“危栏明倒影,面面涌金波”句,朱熹《丽泽堂》诗有“堂前湖水深”句。劳崇光在《城南书院赋》中有这样的描绘:“物态凝眸而盎盎,千古灵区;弦歌入听仅雍雍,一方雅化。”朱张会讲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佳话,也因此有了妙高峰下、湘江东岸那个月迷津渡的古渡口——朱张渡。  
  1903年始立湖南师范馆,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曾国藩、黄兴等曾藏修于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萧三等曾在此学习;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王季范、李达、周谷城等曾在此任教。
    对于一师范的记忆,我是从1957年开始的。那一年我在北区铁佛东街完小读三年级,六一儿童节时学校因为来了一师范的实习老师,便组织我们去参观一师范,并让我
们在此举行少先队新队员入队仪式,我正好是这一批入队的新队员。
  本来规定要九周岁才能入队,我还差一个多月才满九岁。本以为这批没有我,可班主任王承翠老师叫我回家向妈妈要三角钱交红领巾费,我高兴极了,再傻也知道这是让我入队了。我跑家向妈妈要钱,妈妈问清是交红领巾费,马上从家中不多的菜钱中挤出三角钱给我。
  1957年6月1日,我和全班同学,在实习老师和班主任老师带领下,来到了位于书院路的湖南第一师范。在鲜红的队旗下,我们举行了隆重的入队仪式,中队长林敏立同学帮我系上了红领巾,那一刻我已深深地铭记在脑海里了。
    我记得,两位实习老师都是男的,他们那时不过19岁,一个姓谈,一个姓谭。他们在入队仪式后,带领我们参观了第一师范。我们排着队参观了毛主席学习时的第八班教室、住过的第八班寝室,洗过澡的水井,还有自习室、任教过的二十二班教室等。那时的一师范可是原汁原味的老房老教室,不是后来文化大革命中重新修复的。   
  文革中,一师范和清水塘等红色纪念地都进行了重修,面貌一新,前来参观的人如潮水。我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第二次来一师范,那是我的小学同学陈德智从湖南制药厂工会到我们蔬菜公司工会,他组织蔬菜公司篮球队时想起我这个老同学,便调我参加。第一次打友谊赛是和一师范的学生队打,我便再次来到一师范。虽然一师范还是修旧如旧,但已没有当年的实习老师在了,我也不是当年的小学生了。

长沙粮食二仓库

  一师范对面是长沙粮食二仓库。长沙城有三个大粮食仓库,用以保证长沙城百万人民的吃粮问题。三个粮仓分布也合理,城北有粮食一仓库,城南有粮食二仓库,城中有粮食三仓库。其中粮食一仓库最大 ,二仓库次之。
  粮食二仓库主要作用是承担中央和省市粮食储备任务。可是,随着粮食的计划供应取消,再加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占地面积大的粮食仓库失去了作用,只能外迁。粮食二仓库和三仓库合并成了盛湘粮食购销集团。
  粮食二仓库的地盘空出来了,正好第一师范要扩建,便看上了粮食二仓库的地盘,而且正在自己学院的对面,所以顺理成章地粮食二仓库便成了第一师范的分校。
    后来,一师范升级成师范学院,搬到河西望城坡那边,粮食二仓库的地盘便成了开发商眼中的肥肉,便开发成了高楼大厦。

大椿桥和裕南街

  过了一师范不远,便是京广铁路南出长沙城,从书院路的大椿桥路段经过。清乾隆《长沙府志》长沙府疆域图标有大椿桥,系妙高峰下老龙潭通往湘江的小港上的一座石桥,现在只剩地名了。
  2015年8月底,为配合市区项目建设,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长沙市天心区大椿桥工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有战国、东汉、六朝和唐代四个时期墓葬,宋代和明代两个时期古井,同时出土了大量文物。这次发掘丰富了长沙战国至明代的遗存,同时为上述时期的墓葬研究以及长沙城市结构和历史变迁提供了新资料。
  大椿桥铁路旁左右都有小街,左边小街便是裕南街。裕南街巷向东到东瓜山下。
  1963年,我的初中同学王森林家从藩城堤的堤下街搬到裕南街,特地请我们几个同学帮他运些零星物品。那时是没有搬家公司的,只能自己找熟人朋友帮忙。
  那时我们还小,帮不了大忙。我们从先锋厅坐一路公交到大椿桥下,一行人拿着大包小包好不热闹。到了裕南街王家新居,记得是进完街没上岭的一间旧屋。王妈妈客气,她是做小生意卖小钵甜酒为生的,便煮了一锅甜酒冲蛋给我们几个同学吃,然后一人给一角钱汽车票钱,打发我们回家。

东瓜山新村

  裕南街向南的上坡是长沙有名的东瓜山居民新村。这是文化大革命后为安置城市居民新建的居民小区。我有一个知青战友张建武就住在这里。
  张建武是1965年下农村的老知青,他下到浏阳县的大围山区白沙公社。这是一个特别勤奋能干的人,他下乡还只二年,便被当地农民选为生产队长。要知道知青都是青年学生,对农村的事并不知道多少,能被社员们选为决定一个生产队社员生活大事的队长,那是蛮不容易的。下农村的知青何其多,能被选为生产队长的又有几个?
他1974年底好不容易招工回到长沙,被分到北门新湘百货商店当搬运,工作踏实,任劳任怨,后被调到东塘百货大楼担任汽车队长。上世纪80年代初,领导上见他30多岁才结婚,在东瓜山分了一套房子给他。那房子在五楼,那时长沙自来水的水压不足,何况还是东瓜山上的五楼,一到天热便供水不上楼,要到半夜才能接上一点尿水子(这是长沙土话,水流太小的意思)。
  他搬家时便早早打好一个水泥水池,能装几担水。可是那水池有二百多斤重,如
何上得五楼?好在那时知青弟兄们还年轻,有的是力气,几个人一声哦嗬,便一鼓作气抬上了五楼。这样,他才算有个家了,这一住就是几十年,现在还住在东瓜山上。
  住在东瓜山的另一个熟人是我北正街酱园的同事廖小英。她是和我一起招工的,后来 一起在新建酱园同事,又一起调到北正街酱园。上世纪80年代后期,她留职停薪离开酱园,和老公一起在接贵街集贸市场私人开了个双建酱园,捞了第一桶金。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请及时修改密码,不用简单密码,防止密码被盗!

怎样寻求远程协助请看《知青大学》-《论坛帮助》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07: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901.jpg
书院路
903.jpg
华昌烟厂



902.jpg
上、下碧湘街   柳建球摄于2018年


904.jpg
这就是原南区文化馆剧场。也就是长沙戏称为戏窝子的地方。柳建球摄于2019年



905.jpg
观摩证


907.jpg
湖南第一师范,坐落在书院路。柳建球摄于2019年



906.jpg
书院路第一师范边的妙高峰变成了城南旧事街 。柳建球摄于2019年


909.jpg
前排左为实习的谭老师,前排右为实习的谈老师。后右六为作者。柳建球供图

908.jpg
这是我(作者)1961年系红领巾的小学毕业照。柳建球供图




910.jpg
这是书院路上的原粮食二仓库,先是被第一师范收编,后被开发商建成了高楼大厦。柳建球摄于2019年


911.jpg
这是和书院路相交的大椿桥铁路。对面小巷是这裕南街。网络图


912.jpg
东瓜山二条巷,本是偏僻的地方,现在变得好热闹了。柳建球摄于2014年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请及时修改密码,不用简单密码,防止密码被盗!

怎样寻求远程协助请看《知青大学》-《论坛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7 08: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块略略熟一点,读来很有亲切感。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请及时修改密码,不用简单密码,防止密码被盗!

怎样寻求远程协助请看《知青大学》-《论坛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7 11: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院路里藏记忆,几十余载难忘记……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请及时修改密码,不用简单密码,防止密码被盗!

怎样寻求远程协助请看《知青大学》-《论坛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7 16: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柳老师的城市记忆写到了我比较熟悉的书院路,其中一段华昌烟厂描述,我想说几句:       文中说:华昌烟厂:1927年,长沙商人彭虞阶在碧湘街开办了湖南第一家机制卷烟厂——中国华昌烟草公司,推出“曼丽”、“岳麓”、“革命”等品牌。但因当时英美烟草公司占据市场,加之政局不稳,卷烟税过重,1930年烟厂便被迫歇业。直到1940年全面抗战期间,外地纸烟来源中断,彭虞阶看准机会在邵阳恢复办厂,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至长沙上黎家坡巷,改名兴中烟厂。1953年,该厂因公私合营并入华中烟厂,1956年迁至郴州,成为今郴州烟厂的前身。——湖南城市记忆团队整理
    我要说: 兴中烟厂的房子后来成了我外公家的私房。我外公原在五一路开“黄万昌”木器店,1952年他在长沙上黎家坡大巷子买下一橦二层楼的洋房,后来我外公、舅舅们及我家都住进了这楼房几十年,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橦楼房外墙上绘有一巨大男人手拿纸烟的大头像,我一直在想大巷子2号这楼房一定与纸烟有关。今看到上述文字,我终于有了答案,这就是华昌烟厂办在黎家坡大巷子的“兴中”烟厂,但该厂1953年是何原因将楼房出售,而让我外公买下,这情况我真想弄明白。这房子1993年拆除,建成了长郡花国的楼房。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请及时修改密码,不用简单密码,防止密码被盗!

怎样寻求远程协助请看《知青大学》-《论坛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20: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院路是长沙南门外的一条要重要的大路,故事太多,我只能择其知道的写。谢谢补充。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请及时修改密码,不用简单密码,防止密码被盗!

怎样寻求远程协助请看《知青大学》-《论坛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8 23: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有私房改造的政策,后来也有过落实政策。毛先生外公的房子可能是这个情况。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请及时修改密码,不用简单密码,防止密码被盗!

怎样寻求远程协助请看《知青大学》-《论坛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9 17:07: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我兄弟姐妹回忆,当年的烟厂在上黎家坡大巷子内,除大巷子二号那橦屋外,斜对面的大巷子九、十、十一号也可能是烟厂房子,烟厂撤走后,这些房子后来成为了百货公司仓库,后又改造为百货公司职工宿舍。柳老师说的对,我外公私房在私房改造中大部充公,我家的房也成了公租房,九十年代初才落实了私房政策。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请及时修改密码,不用简单密码,防止密码被盗!

怎样寻求远程协助请看《知青大学》-《论坛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22: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毛先生外公的私房应该在落实政策后归还了。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请及时修改密码,不用简单密码,防止密码被盗!

怎样寻求远程协助请看《知青大学》-《论坛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湖南知青网 ( 湘ICP备05003987号 )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197号

GMT+8, 2025-3-23 08:43 , Processed in 0.20443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