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街道漫谈 每当我目睹长沙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时,脑海中总拂不去在历代战争中,古城上空飘浮的,长矛短剑的碰撞声战马的嘶呜声,“文夕大火”冲天的火光和弥漫的浓烟。耳边仿佛还响起:“青石桥的糕饼,西牌楼的夏布,东牌楼的蚊烟,箭道巷的寿服”的民谣。 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资料介绍明洪武年间,原来围筑的土城被改建为砖城,周长约9公里。分设小吴门、浏阳门、黄道门(南门)、德润门(小西门)、驿步门(大西门)、潮宗门(草潮)、通货门(通泰门)、湘春门、新开门(兴汉门)九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时,长沙城只有正街、横街150余条。直到解放前夕,城区面积也只有6.7平方公里,仅有大小街道798条,总长134,07公里,面积74.06万平方米。故有“北门到南门,七里又三分”之说。对于长沙之名的由来,也有多种版本。最流行的版本是:古代按星宿命名,长沙这片地块与“长沙星”对应,故得名长沙,所以长沙又有星沙的别称。 路名、街道名是人们赋予各个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其形成和演变,却映照着逝去的历史年轮。长沙昔日的街道命名,你若细究亦可看出遵循了一定的规律,且颇有特色。如按古城史迹、历史人物命名的有:南门口、大傅里、开福寺路、天心路、定王台、马王街、小吴门、浏城桥、校正街、东牌楼、蔡锷路、黄兴路、中山路、八角亭、藩正街、协操坪、教育街、营盘街等。按自然地理状况命名的有:坡子街、流水沟、东塘、三汊矶、黑石渡、清水塘、便河边、南湖路、妙高峰、西湖桥、砚瓦池、仰天湖、平地一声雷、广济桥、黄泥街、碧湾街、犁头街等。按民间传说命名的有:化龙池、药王街、朱张渡、鲇鱼套、白马庙、宝塔山、回龙山、红龙庙、金线街、落刀嘴、捞刀河、白鹤观等。以井为名的有:白沙井、水风井、螃蟹井、彭家井、路边井、桂花井、鸳鸯井、伍家井、桃花井等。以姓氏为名的有:苏家巷、黎家坡、雷家园、乔庄、晏家塘、潘家坪、傅家洲、毛家桥、唐家巷、孙家坡、徐祠巷、谭家里、左家垅、史家巷等。以山岭命名的有:袁家岭、窑岭、伍家岭、识字岭、金盆岭、留芳岭、银盆岭、熙台岭、长岭、豹子岭、燕子岭、红石岭等 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尊重历史和方便群众,长沙市的街名和地名,基本沿用旧名(WG中例外)。有趣的是,一些老地名亦可按发音或谐音与计量数字相关联,可从一到十进行排列。如:“一路吉祥”、“二里牌”、“三泰街”、“四方塘”、“伍家井”、“六铺街”、“七里庙)”、“八角亭”、“韭(九)菜园”、“十间头”。以及:半湘街、十字岭、百善台、千佛林、万祠巷等 。这些老地名勾起市民对老长沙的美好回忆,也展示了长沙厚重的乡土文化底韵,让人感叹长沙地名文化的神奇。 写到此处,我还得说说:长沙和平解放后,1949年8月5日,一批南下干部随人民解放军进城,由曹瑛和阎子祥同志分别担任长沙首任市委书记和市长,按管城市管理工作。在当时百废待兴、财力不济的情况下,人民政府迅速成立了道路队、沟渠队,并发动各届人士,清理市区的垃圾污泥;疏竣年久淤积的长沙排水系统八大公沟;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加上少量财政拨款,整修一批老街道和新建了贯穿市区的五一路(现五一西路),通往南郊的新兴路。劳动路,及通往北郊的建湘路、伍黑路。七十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长沙的道路在高速延伸扩展,城市面貌发生蝶变!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长沙城的道路啊,你一头牵引着古城历史悲欢的烟云,一头展示着星城光辉灿烂的明天。腾飞吧!我可爱的故乡一长沙!
|